解说台上,一抹鲜红从鼻腔涌出,滴落在赛事资料上,他球友体育直播的声音却依然平稳如常,球友体育官网入口仿佛什么也未曾发生。
“现在蓝队控球,中场一记长传,漂亮!前锋接球突破,射门——哎呀,稍稍偏出立柱。”解说员李立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体育馆的每个角落,清晰而富有激情。
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他手中纸巾上迅速蔓延的红色,现场没有人会想到,此刻的解说员正在经历鼻血狂流不止的状况。
01 突发状况,带血解说
上周六晚,市体育馆内座无虚席,一年一度的城市冠军杯足球决赛正进行到白热化阶段,距离全场比赛结束还有二十五分钟,双方战成1:1平局。
在二楼解说席上,资深解说员李立一如既往地为观众带来专业而精彩的赛事解说,就在一次攻防转换的间隙,他突然感到一股暖流从鼻腔中涌出。
“最初我以为是场馆太热流了点汗,但当我下意识抹了一下,才发现是鼻血。”李立事后回忆道。
现场直播的画面没有捕捉到解说席的突发状况,但现场前排的观众却清楚地看到,李立手中的白色纸巾迅速被鲜血染红,更令人惊讶的是,他的解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。
体育馆工作人员迅速上前,递上更多纸巾和冰袋,并低声询问是否需要暂停解说,李立只是摆摆手,用干净的纸巾捂住鼻子,声音依然平稳有力。
“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,比赛正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,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掉链子。”李立说。
02 专业精神,赢得敬意
现场观众王先生坐在离解说席不远的位置,他目睹了全过程。“太令人敬佩了,李老师一边用纸巾捂着鼻子,一边还在详细分析两队战术调整,甚至连语速和激情都没有改变。”
“如果不是亲眼看见他换了一张又一张被血浸透的纸巾,我根本听不出任何异常,”王先生补充道,“这才是真正的专业精神。”
赛事组委会负责人张敏告诉记者,当时他们立即联系了现场医疗小组待命,并多次劝说李立暂停休息,但都被他婉言谢绝。
“李老师只是简单地说‘这只是小状况,比赛更重要’,然后继续他的工作,”张敏感慨道,“他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职业操守。”
更令人动容的是,李立在整个过程中,没有一句提及自己的不适,也没有任何试图引起观众注意的举动,如果不是现场观众将照片和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,这一事件可能永远不会被大众知晓。
03 幕后故事,坚守初心
今年45岁的李立,从事体育解说工作已经超过二十年,从最初的广播电台实习生,到如今成为多家顶级赛事转播机构争相邀请的知名解说员,他始终保持着对体育解说工作的热爱与敬畏。

李立的同事刘芳告诉记者,这已经不是李立第一次带病坚持工作。“去年解说全国篮球联赛时,他重感冒发烧到39度,声音都沙哑了,却依然坚持完成了解说任务。”
“用他的话说,‘观众打开收听设备,期待的是精彩的比赛,而不是解说员的借口’。”刘芳说。
在李立看来,解说员不仅是比赛的叙述者,更是连接赛场与观众的桥梁。“当观众闭上眼睛,仅通过你的解说就能在脑海中呈现比赛画面,这才是成功的解说。”这是李立经常对年轻解说员说的一句话。
正是这种对专业的执着追求,让李立在过去十年中获得了六次“最受欢迎解说员”奖项。
04 身体警讯,健康为重
尽管李立的专业精神令人敬佩,但医疗专家也提醒公众,不应忽视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。
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王海峰表示,突然性的鼻血狂飙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,从简单的鼻腔黏膜干燥到严重的高血压都可能是诱因。
“尤其是在精神高度集中、情绪激动的情况下,血压升高可能导致鼻腔血管破裂,”王医生解释道,“这种情况下,最好的处理方式是立即停止活动,采取坐姿前倾,用手指捏紧鼻翼,进行压迫止血。”
王医生强调,如果鼻血持续不止超过二十分钟,或频繁发生,就应及时就医,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。
赛事结束后,李立在现场医疗点接受了简单处理,鼻血很快止住,他笑称这可能是因为近期工作强度较大,加上赛场内空气干燥所致,并表示会抽时间进行详细检查。
05 业界反响,精神传承
李立带伤坚持解说的行为在体育传媒界引起了广泛讨论,多位知名解说员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敬意。

“在李立老师身上,我看到了老一辈解说员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,”年轻解说员陈宇在微博上写道,“这是我们年轻一代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宝贵品质。”
体育评论员张涛发表长文,回顾了中国体育解说的发展历程。“从宋世雄老师那个时代开始,‘观众至上’的理念就深深植根于优秀解说员的职业基因中,李立今天的表现,正是这种精神的当代体现。”
不少观众也通过网络平台表达了对李立的关心和敬佩。“听着李立老师的解说长大,今天又一次被他的职业精神所感动,”一位网友留言道,“希望李老师保重身体,期待您更多精彩的解说。”
赛事主办方表示,他们将在未来更加关注解说员和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,提供更完善的后勤保障,确保在弘扬专业精神的同时,不让任何人的健康受到损害。
比赛结束的哨声吹响,李立用略带疲惫的声音完成了最后一段解说,他放下被鲜血染红的纸巾,接过工作人员递上的新毛巾,露出了歉意的微笑。
看台上,不知是哪位观众最先开始鼓掌,很快,如雷的掌声席卷了整个体育馆——这掌声既是献给场上拼搏的运动员,也是献给解说台上那位坚守到最后的声音。
“我只是做了任何一位专业解说员都会做的事,”李立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谦逊地表示,“当你的心与比赛、与观众连在一起时,其他的一切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。”